当心脏呼吸突然停止、意识突然丧失的情况下,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重建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同时并积极的保护和促进脑的复苏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的现场抢救方法,而心跳呼吸骤停于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必须迅速抢救。据统计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术开始越早,抢救的成功率越高,如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十分钟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时成功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现场救护必须争分夺秒。高职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机,但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因此,只有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主张设定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为此,本文尝试在实训室将“教学做一体化”引入外科护理学中心脏按压模拟人的教学中,效果十分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许昌学院医学院2014级护理3班和护理5班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为护理3班,对照组为护理5班,每班均为45人,且都是女生,并且由同一任课教师用相同教材进行上课,两组学生在年龄、一般资料、以往基础课平均成绩等方面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第一学时任课教师在教室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详细讲解,第二学时在实验室由实验教师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2.实验组采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场地一体化,将教学和操作的场地都安排在实训室,任课教师将学生提前分成六组,任课教师边教学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整个过程,教学与学习紧紧围绕操作,在“做”中充分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创设心脏骤停情景(一名患者突然倒地,昏迷不醒),要求每个同学要轮流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患者的家属、医生和护士等,先由一名学生(护士)发现一名患者(模型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并且判断是否心脏呼吸骤停,接着开始呼救,进行心肺复苏术,一人统一指挥协调,两人参与直接抢救,负责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另外一名护士负责静脉输液,扮演患者家属的学生可焦急向医生和护士咨询患者病情,医生和护士应给予患者家属耐心解释。
(三)评价方法。
1.客观评价方法。
课后分别对两班护生进行心肺复苏术技能考核,同一考核标准由同一老师进行监考,技能考核过程中监考老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提问。
2.主观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体验者应该是学生,对效果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由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评价其学习效果是获取教学质量信息的重要渠道。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护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表”,了解“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对照组和实验组共发放90份评价表,并全部收回。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护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护生心肺复苏术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92.37±4.66,实验组护生心肺复苏术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88.89±5.98。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二)护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比较
。两组护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4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一)实施中要做到三个“一体化”。
一是教学过程一体化“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强调“教学做”三者统一,以“做”为中心,突出“技能”的培养。二是任课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一体化,既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满足教学需要,又能娴熟掌握护理技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双师型”教师。三是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在仿真实训室完成教学。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生的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此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操作,护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增强,教师一边详细讲解一边操作,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培养护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心肺复苏术中,抢救人员必须在三十秒钟内判断患者呼吸心跳是否骤停。从判断病情到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每一项都包含有正确的姿势和许多的注意事项,例如正确的按压部位、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因此护生必须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使操作顺利进行,否则可能会危机病人的生命。
(四)有利于培养护生良好的沟通技巧
。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需要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有效及时的沟通能增进护患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信任度,减少护患矛盾。“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轮流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护士和患者的身心感受,更加强调护士与患者的语言沟通和人文关爱的重要性,如隐私保护、健康教育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重的患者,家属情绪往往比较激动,尤其是抢救无效时,医护人员的安全甚至受到威胁。护士应积极做好家属工作,说明利弊,说明病情危险性和及时抢救的紧急性和重要性,使家属情绪得到良好控制,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脱离危险。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如果临床护士掌握了良好的沟通技巧,护理工作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有利于培养护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分别充当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角色,实践证明心肺复苏这项抢救技术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多名人员有效的分工合作。学生通过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演练和角色扮演,充分体会到临床和护理工作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只有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整个抢救过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告知护生临床中,在危急时刻护士要与医生配合,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抢救患者。实践证明,将“教学做一体化”运用在外科护理学心肺复苏术教学中有利于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提升护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为进入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及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