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是急救护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提高学员综合急救能力的教学目标,一直是急救护理教学工作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总结多年的心肺复苏教学经验,研制出心肺复苏计算机教学辅助训练系统并用于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心肺复苏教学的内容与以往的授课安排
1. 1心肺复苏教学的主要内容心肺复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变化,病情判断、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复苏效果评价等;二是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包括初级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术、电转复等。
1 2教学的组织实施根据心肺复苏教学内容,采取了大班集中授课和小班分组实习两种教学形式。先是在大班课上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示教和观看教学录像介绍基本技术操作的方法步软、动作要领和注愈事项,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举出实际病例,与学员展开讨论,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在示教室的模型上进行技术操作实习,带教教员要进行具体的分解动作示教,严格把关,逐一纠正每位同学的不正确操作;在课余时间增设2次实习课,确保每位学员有足够的实际操作机会;课后组织操作考试并记人《急救护理学》考试的总成绩。
1. 3传统授课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上述的授课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技术操作训练受到学员的普通欢迎。大班课的集中讲解及观看录像,使学员对该项操作有了总的印象;小班课分组带教并逐一指导,边练习边纠正,利于学员从一开始就养成准确规范的操作习惯,反复地动作练习,可以加深学员的肢体记忆;课后的操作考核,可调动学员的训练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学员临床实习后教学反馈,由于有了课堂上的严格训练,参加临床实际抢救时,学员的心肺复苏操作效果好,并发症少。但是,必须看到,原有教学实施存在与临床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比如心肺复苏的基本过程,课堂上是按照3个阶段9个步获讲解,但是在实际抢救特别是院内抢救过程中往往几个步熟同步或交叉进行,要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内容,甚至在病情判断和实施救治措施之间形成一种反射,才能符合救治急危患者特别是碎死患者的要求。另外,理论授课与操作训练之间也缺少有效的结合点,虽然教员在大班课上列举了一些实例,启发学员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如患者出现某种情况,应首先实施哪一项技术操作,但是由于课堂上缺乏急救分秒必争的氛围,因此一遇到具体的紧急事件,学员往往会不知所措,这时并不是不会做,而是不知道该做什么。笔者认为,弥补上述不足,增设见习课显然并不特别适用,因为到临床见习不一定正巧遇到合适的对象。而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复苏模拟人,可以进行多种复苏手段的模拟训练,但价格过于昂贵,不适合本科学员教学训练实际应用。因此,探讨一种既接近实际,又比较经济的临床模拟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2心肺复苏计算机教学辅助训练系统的设计
心肺复苏计算机教学辅助训练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临床抢救心搏戮停患者的基本程序,实行情境教学,采取人机对话方式,训练学员的应急能力,培养临床急救思维方式,填补课堂与临床的“空白地带”。其主要内容包括心肺复苏训练模块和心电监护学习模块两部分。
2. 1心肺复苏训练模块事先建立若干病例,预设患者的最初情况、抢救措施以及正确处理后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完成各步骤并由计算机做出评估。
2.1.1病情描述及判断通过文字描述患者的呼吸、脉搏、和惫识情况,显示患者的心电监护波图形,学员要根据给出的病情资料在给出的选项中迅速做出判断并确定抢救措施。
2.1.2抢救的实施心肺复苏的措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初级心肺复苏(CPR),维持患者的呼吸和循环;药物复苏,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电转复,是抢救室倾的首选措施。学员必须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情况,选择合适的抢救措施,并确定实施标准,如按压幅度和频率,通气量及通气频率,给药种类和剂f.除倾功率等。若在30 s内完成正确的处理.患者的病情会发生改变,进行下一步的抢救,否则患者死亡。
2.1.3复苏结果的评估要求学员一次处理3个病员,一组训练结束后,计算机给出评估结果,包括每位患者的最初情况,病情处理过程和复苏的结果,学员可以根据抢救记录总结分析自己复苏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2. 2心电监护学习模块本训练系统还特地设计了心电监护学习子系统,该模块收集了各种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波形,显示方法与临床监护仪相似,可以动态显示,也可为静止的波形,附有具体的波形特点分析。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要,自己在病例菜单上选择某一类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也可通过机选方式,随机挑选病例,从而达到训练、学习同步进行的目的。该子系统还具有自测功能,学员连续做若干病例的心律失常诊断(做题数量由学员自行决定),完成后计算机自动给出正确率。关于进行计算机辅助训练的时间,笔者认为,可在理论课之后和技术操作同步进行,在过去学员操作训练分组的基础上,增加组数,减少每组的人数,这样不必减少过去的授课内容,也不必增加学时,还可提高学员的操作训练效率。
3心肺盆苏计算机教学辅助训练系统的优越性
计算机进课堂是一种大趋势,要恰当地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媒体,并不是说它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要充分开发简单媒体不具备的功能,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实现那些过去在课堂上难以实现的预期目标。心肺复苏计算机教学辅助训练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 1模拟的实效性本系统最大的特点便是情境模拟,一是急救条件模拟,作为专业训练的急救护理人员,我们的学员不仅应具备初步复苏的能力,更应该能够从心电显示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现有条件给予相应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多数救护车、急诊室都具备心电监护、除颇和急救药品等条件,因此本系统对评估病情和救治手段的模拟比较接近实际。二是病情模拟,处理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会有各种变化,如不同室颇病人给予一次除颇可能无效,也可能转为心室停搏,学员必须根据心电的变化迅速决定下一步的抢救,变幻莫测的病情比较接近实际。三是时间急迫性的模拟,每一步骤只给学员30 s的思考时间,若在规定时间内仍未采取措施或处理不得当,将导致患者的死亡。每个人都必须高度集中,积极思考。这种紧张氛围的营造,不仅能增强学员的急救意识,提高其在应急条件下的综合分析、判断及决策能力,同时使学员在课堂上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做为一名急救人员,若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就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从而增强其紧迫感和责任感。
3. 2评价的特异性临床抢救原则是一定的,但具体措施并不是唯一的。本系统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训练中计算机会忠实地记录处理的整个过程(类似于临床的抢救记录),每位学员在一组训练结束后,都可以得到一份自己的评估结果。学员的处理过程可能各不相同,但复苏的结果只有两个:患者得救或死亡,学员要从自己的抢救方案中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学员从病情判断,到制定处理措施,乃至最后的总结分析都必须积极地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加强。
3. 3训练的可重复性本系统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应急情况下的思维训练,每一次训练的时间短,一节课可训练多次,课后也可以随时进行重复训练。经过反复的模拟练习,培养学员迅速作出决策的应急能力。而且,由于初始情况相同的病人,也可能要经过不同的抢救步骤才能成功,对于学员来讲,每一个病人都是新的,所以系统资料库中的同一个病例,也可以重复使用。
3. 4系统的开放性本训练系统为一开放性系统,教员能修改资料库中的内容,如可在模块内增加预设病例,修改已有病例的选择项,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可及时纠正。因此可以不断地丰富完善系统的内容,使之趋于合理并更加接近临床实际情况。
3. 5费用的合理性本系统作为一种教学软件,对硬件没有很特殊的要求,一般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不而要添加其他硬件设施即可进行模拟训练。因此,费用比较低,适合教学单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