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同伴教育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挽救生命的急救技术,是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时最有效的救治措施。CPR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美国心脏协会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事件发生于院外,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多为院外的普通公众。但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下。因此,对公众进行CPR培训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10 ~ 11月我院应用同伴教育对某社区居民进行CPR培训,初步探讨和评价同伴教育在CPR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与结果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邵阳市某社区居民100人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以上;②无心、肾、脑等器官疾病;③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将入选对象编号,按单、双数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单数为实验组,男15人、女35人,年龄19 -64 (42.78±11.20)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人,专科8人,高中或中专15人,初中及以下25人。双数为对照组,男20人、女30人,年龄19-66(40. 34±10.58)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人,专科10人,高中或中专17人,初中及以下20人。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参考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设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CPR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心脏呼吸骤停(意识丧失、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的判断;呼吸、心跳停止的处理措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及复苏有效指征五方面内容。两组均接受我院组织的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理论培训由我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主讲,于培训开始时进行1次60 min的集中知识讲座,并发送我院自制的图文并茂的CPR宣传册,每人1册;技能培训由我院2名护士经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后,进行现场单人徒手CPR操作示教,操作示教包括集中示教2次和个人操作指导,共180 min。培训后对照组根据培训内容和宣传小册进行自我学习。实验组采取同伴教育方法学习。①分组:自愿组合,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②筛选并培训同伴教育者:每组筛选同伴小组长(入选条件:为人热情,善于语言表达,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在人群中有较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尊重科学,热心传播健康知识)1人,条件公示后以自荐和推荐的方式筛选出同伴小组长10人,作为同伴教育者,经我院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共同组成的教育团队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③同伴教育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同伴教育,每周1次,共4次,每次60 ~ 90 min,教育方法以参与式为主,包括讲课、看录像、操作示范、情景模拟、讨论等。全部教育活动均由同伴教育者组织开展,教育内容为上述培训内容。活动现场有1 ~2名教育团队成员负责现场监督和提供咨询。

1.2.2评价方法

        ①自行设计CPR理论知识调查问卷,经多位专家多次审阅指正后反复修改而成,共20题,均为选择题,答对1题计5分,总分100分,及格分设定为60分。调查问卷设有统一指导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现场调查。统一培训我院6名护士负责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问卷100份,均有效回收。②成人单人CPR操作考核,参考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自行设计成人单人CPR操作评价表,经多位急救医疗、护理专家审阅反复修改而成,包括6个项目23个关键性动作,应用2级评分法,操作正确为1分,操作不正确为0分,满分23分。统一培训2名护士负责一对一操作考核。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均使用同一调查问卷和操作评价表进行测评。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培训前后两组理论知识得分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3讨论

        凡是可能出现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室的各种病症都可能出现在社区!,而社区居民则成为现场的“第一目击者”。第一目击者被认证为第一急救目击者。有研究证实: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现场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 min,成功率仅为4%。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可争取到最宝贵的抢救时间,极大地降低院前病死率和伤残率。因此,需要将急救知识向社区普及。本研究发现,培训前社区居民CPR知识得分及操作技能得分均偏低;另有调查也显示,我国社区居民的现场急救培训活动少,急救知识缺乏,不能满足急危重伤患者出现时现场急救的需要。因此,如何对“第一目击者”进行CPR培训,普及提高其初步急救技能,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效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其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优点,是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本研究选取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具有共同生活环境的社区居民作为同伴教育者,定期开展教育活动,使其对同组同伴进行宣传教育,使同伴加深对CPR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同伴教育者和同伴之间利用他们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更利于知识的掌握,避免了医护人员直接对居民开展教育时教育时间短、操作机会少及存在的沟通障碍;同时医护人员只需要对同伴教育者开展培训即可,可以优化社区医护工作模式,节约人力成本。但同伴教育者对同组同伴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有医护人员在场咨询和监督,防止错误信息的交流。

        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两组CPR理论知识得分和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表明对社区居民进行CPR知识培训可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后实验组理论知识得分和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P<0. 01),表明开展同伴教育是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使社区居民掌握基本自救互救知识的切实可行的一种培训方法。但本研究仍有局限之处,理论知识调查和操作考核在教育后立刻进行,该培训方法是否有长远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