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院前心肺复苏的治疗进展(综述)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心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也是院前最常见的危急症,50%以上者发生在院前,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h内死亡。因此,院前心肺复苏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将近年来院前心肺复苏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 BLS )

BLS包含着最初级A,B,C,D的步骤和方法,即A ( assessment airway)畅通呼吸道、B (breathing)人工呼吸、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D (defibrilation)除颤。

1.1气道开放         现场发现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首先要做的是清除口腔内异物或口腔中分泌的液体,然后用抬额—仰头法帮助患者开放气道。Peter Safar最早证实了此方法安全、可行及有效。至今尚无任何证据说明需要对此法予以更改,只是需要在头颈部有损害时应考虑使用托领法。

1.2.1人工呼吸      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2S以上,并见胸部抬高,可默读1001,1002,连续两次吹气后,应立即胸外按压。②无氧源的而罩一气囊通气:潮气量大致为10ml/kg(700-1000m1),或成人气囊2/3体积被挤压陷,时间达2S以上。③携氧( O2>40% ,氧流量8-12L/min至30L/min)而罩一气囊通气:较小的潮气量6-7ml/kg(400-600m1),或成人气囊1/2体积被挤压陷。

1.2.2而罩气囊给氧与气管插管疗效比较近年来院前急救经验告诉我们,在院前急救中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气管插管给氧的方法优越于而罩气囊给氧方法。主要体现在:气管插管可保证通气和吸入高浓度氧,便于吸痰和搬运转送,在静脉无法给药时还可作为一种给药途径,可准确控制潮气量,并保证胃内容物、血液及口腔粘液不误吸入肺。

1.3建立人工循环心肺复苏时连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澳大利亚Haas T等用心超观察复苏存活者,发现胸泵是产生血流的主要原因。按压的部位在胸骨柄的中下1/3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的幅度为4-5cm。只按压而无人工通气,复苏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目前专家认为15:2,即胸部按压15次吹气2次可造成过度通气,而过度通气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胸部也没有完全松驰,对复苏不利。2005年指南中将按压/通气比例定为30:2,并认为其功效大于15:2。

1.4除颤

1.4.1先行电击除颤还是先做胸外心脏按压美国推荐先做电击除颤,而欧州复苏协会则强调在除颤前应先按压,提升了“hands off time”的概念,即"time without compression”指因为做人工呼吸,操作过迟,做电击除颤或ECG分析需要时间,使胸外按压停隙,并发现无按压时间长,则冠脉灌流下降,预后差。有报道没有除颤心率表现者,在除颤前先做CPR 1.5min-3min。临床实践表明,在院外表现为室颤或无脉室速时,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实施除颤以前做CPR也是有益的。

1.4.2电击除颤的效率2005新的复苏指南提出将连续3次单相波除颤改为仅1次双相波电击有专家仍采用单相波技术的除颤器首次电击能量应为360J,而不是原来认为的由200J逐渐增加能量以保证首次除颤成功率。电击除颤是治疗室颤的最有效手段,每延迟电击除颤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2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ort, ALS )

进一步生命支持即高级生命支持,是指在基本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借助于仪器和药物而进行的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措施。

2.1肾上腺素自2000年的指南应用以来,我们在院前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的标准剂量为1mg,每间隔3-5min后再推注1mg,最大剂量不超过3mg。心肺复苏时运用肾上腺素,主要依靠其兴奋a-受体作用来收缩外周血管,提高心脏和脑的灌注压,但其β-受体的正性肌力作用,会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易诱发室性异位节律和短暂缺氧。

2.2血管升压素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提示:血管升压素与肾上腺素有相同的复苏效果,有时用肾上腺素无效时,改用血管升压素后,往往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血管升压素可以增加冠脉的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其作用等同于肾上腺素。但血管升压素能否代替肾上腺素的结论悬而未决,但如果两者联合使用要比单独使用对改善预后更加有益。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单用血管加压素或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自主循环恢复率都优于单用肾上腺素。

2.3胺碘酮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无效时,考虑使用胺碘酮。院前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无脉性室速较利多卡因或对照组更能改善存活率,并且能预防心律失常的复发。临床研究证明,胺碘酮提高室颤患者对除颤的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4联合用药    临床与实验表明,院前心肺复苏时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心脑血流,大大提高复苏后心功能和存活率。国内外一些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明心肺复苏时应用β受体阻断剂联合肾上腺素可以减轻复苏后心肌损伤和提高生存率。大量资料表明,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纳洛酮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利因素。纳洛酮逆转β内啡肤对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促进患者的意识恢复,因此纳洛酮对中枢系统疾病和吗啡中毒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复苏的成功率较高。纳洛酮与肾上腺素有协同作用,促进自主循环的恢复;纳洛酮可阻断阿片肤对呼吸中枢抑制,促进自主呼吸恢复;纳洛酮可解除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CPR成活率。

2.5阿托品        阿托品通过解除迷走神经的张力而加速窦房率和改善房室传导。在心肺复苏中主要用于心脏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阿托品可使室上起搏点异常兴奋,心率加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梗死范围扩大,甚至可发生室速或室颤,故自主心律一旦恢复且心率较快时一定要慎用。

3院前心肺复苏预后分析

        心搏呼吸骤停是院前常见的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其抢救的成功率很低,即使是发生在医院内的心搏呼吸骤停,其复苏成功率也只有12%-24%,而发生在医院外则更低,仅为4%。作为院前急救医生怎样才能提高复苏者院后存活率,这一直是所有急救专业人员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影响CPR抢救成功率的因素多,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发生地点及心搏停比的时间是被公认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了解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即基础原发病、合并症等情况,即使抢救及时,可能获得CPR初步成功,但院后存活率仍下降。波兰Rudner等报道,1153例院前心脏骤停病人中188例获得心肺复苏,目击者就地进行心肺复苏者35例,其自主循环恢复率达44%,由此可见室颤性心脏骤停,有目击者就地CPR的病例其复苏成功率高。

        综上所述,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我们在院前必须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对复苏者进一步生命支持时要及时快速、有效、合理的用药,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基础原发病的治疗,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