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非专业人员有可能首先到场,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急救中心在配置医疗设备硬件,调整及加强急诊救治队伍的同时,举办了26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班,共培训人员2900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培训对象
本市110在岗人员、大学生、自愿者、公交车驾驶员、辖区内居民共2900人,男1763人,女1237人,年龄18-87岁。
1. 2培训内容
①与急救医疗机构联系的方法(如何拨打120电话)。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③创伤4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①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⑤安全及健康教育。
1. 3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共12学时,培训班学员组织管理由固定人员负责,培训基地安排在我院会议室、急诊科培训室,培训班授课教师均由我院急诊科主任、麻醉科医生、急诊科医生担任。教学水平为科普层次,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重点操作。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采取讲述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提问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并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网片、宣教资料等。所有内容都通过PowerPoint软件编排,图文并茂,有利于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根据讲课内容使用录像和光盘。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准备心肺复苏模具“安妮”二台及供训练操作用的纱布、绷带、三角巾若干。在讲解心肺复苏术时,教师边讲课,边在“模拟人”上示教,然后指导学员操作,并纠正动作要领。在讲解止血、包扎、固定的技术时,请学员当“模特”进行示教操作表演,然后每2个学员一组,互相进行包扎、训练,教员巡视课堂并随时纠正学员的动作要领。
1. 4评分标准
考核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书面的急救知识测试题,共20项选择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另一部分为心肺复苏操作,在操作时如有一原则性错误即为不合格。书面测试85分以上及操作通过者发培训合格证,未通过者安排相应补考。
2结果
随机调查了1300位参加选修课的学员,以无记名方式完成。统计结果:表示学习急救知识非常必要占56.6%,表示有必要占40.6%,表示可有可无占2.8%,表示授课内容适中的占80%,授课内容太深的占12%,授课内容太简单占8%;同时调查显示,多数人既往获得急救知识来源于报纸占41. 5%,电视占27.7%,自学占25. 9%,急救培训占4.9%。培训结果:全部受训学员一次通过者占92%,未通过者经强化训练补考后全部通过。
3讨论
现场急救就是当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未到达前,以医学原则,利用现场人力、物力对伤病者施行初步援助及护理。受到意外伤害后的5-13min是急救的黄金时间,在此时间段内如果伤者能得到适当急救,死亡率将大大降低,而在现场的人员或最早到达现场的人员,其急救技能对降低意外事件伤者死亡率有着特殊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有20%创伤病人因未及时救治而死亡;我国有40%冠心病人死于发病后15min,30%死于发病后20min都因为抢救不及时所致;87%心肌梗死在医院以外发病,25%病人都因第一目击者不懂急救措施而身亡。
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内专家也多次呼吁,应在部分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和四大技术等急救知识。110工作人员经常参与处理问题,工作性质决定其活动面广,接触的人群多,大学生年纪轻,易于接受新事物,该群体很有可能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第一目击者被称为被认证的第一急救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作用和灌输作用。目前美国培训了约7000万第一目击者。而自愿前来参加者除自救外尚可保护家庭成员尤其老年人。调查显示学员们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97.2%的人认为非常必要和有必要,说明在该群体中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可行性。
调查显示大部分群众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书报,其次是自学,参加过急救培训的仅占4.9%,可见利用新闻媒体是传播急救知识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但院前急救知识更讲究实践性、操作性,在培训之前有学员知道心跳骤停需要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四大技术,但具体怎么操作却不会或是错误的。
我们培训班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主要根据院前急救的特点来制定。根据我市近年院前急救病种及死因统计,意外伤害及心脑血管疾病排序第1、第2位。而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需要“第一目击者’进行现场急救。在急救中非专业人士往往首先在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重点应该是心肺复苏技术及创伤急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为此我们安排了近3 /4时间来讲授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同时讲授了一些平常有可能遇到的一些意外,如溺水、烧烫伤、气管异物的处理。这些急救知识被运用的几率高,所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也高。在授课方式上,虽然我们制作了多媒体幻灯片演示,但仍然准备了授课讲义,分发给每位学员,这样便于学员在课外自习或在课后复习掌握基本理论,使得学员学习紧迫性很强,学习非常认真,考试也全部合格。我们认为要达到院前急救知识在人群中普及的目的,必须跟有关部门合作,借助行政干预手段,全面调动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在一些特殊行业(如警察、机动车驾驶员、民航机场人员、导游)把掌握基础急救技能作为取得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专业职能上升为政府行为,才可以在群众中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