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复苏(CP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及意识丧失时,人们迅速采取有效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使呼吸循环重建,目的是保护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尽快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大量资料显示,人体发生意外时,4 min内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达50%;4- 6min开始心肺复苏,有10%的存活率;超过6min者,只有4%的存活率;10min以上者,几无存活可能。另据调查发现,当意外发生时,专业急救人员通常会在7-8 min后或更长时间抵达现场,这将延误救治,造成生命的不可也为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杭州市拱墅区决定全而实施救护知识(重点是心肺复苏)普及三年行动计划并于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在全区开展了心肺复苏普及率等调查研究工怅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五类人员(社区居民、学校老师、机关干部、在校学生、社区医务人员等)进行调查其中,社区居民200人,男103人,女97人,年龄21- 64 (43.0±5.0)岁,学历以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为主;学校老师200人,男89人,女111人,年龄25- 57 (31.0±5. 0)岁,学历以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为主;机关干部200人,男105人,女95人,年龄27- 60 (35.0±5. 0)岁,以本科(相当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在校学生200人,男100人,女100人,其中,高中生100名,大学生100名,年龄15- 25 (20.0±4.0)岁;社区医务人员200人,男98人,女102人,年龄20- 54 (32.± 5. 0)岁,学历有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等。
1. 2调查内容与方法
1. 2. 1自行设计问卷,问卷Cronbach' Alpha系数0.8345,说明该调查表具备良好信度。碎石堆检验,该调查表的相关系数为0. 4394,表明该表的结构效度符合设计时理论构想。
1.2.2问卷调查
问卷不记名,定量发放,作废一份延后一名。问卷调查前,调查员只对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统一简单说明,不涉及暗示性语言,不回答任何与问卷答案有关的问题,不加入主观性论述,不施加压九调查时,被调查者处于安静、平和状态此次共发问卷1063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无效问卷63份,有效率为94%。数据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3操作测试
采用现场仿真人(模型)模拟单人测试,测试者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熟练完成心肺复苏整个操作流程,受过专业培训的救护师对照心肺复苏操作标准一一给出分数,90分以上为合格,90分以下为不合格。
2结果
2. 1心肺复苏认知结果
心肺复苏认知程度良好从两方而来体现,第一,能完整说出心肺复苏的概念;第二,能清楚表达心肺复苏中ABC(即A-判断意识和畅通气道 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胸外按压)字母代表的含义。能说出其中之一的就属于有点了解。对两个概念都模糊的就归类为不清楚。在1000名调查者中,有23. 3%的人完全知道心肺复苏的概念及ABC各代表的含义;8%的人只知道ABC代表的含义,或只能完整表述心肺复苏概念;69.0%的人既不清楚心肺复苏概念,又不能表述ABC各代表的含义调查过程发现,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好,23.3%中医务人员占82. 0%;其他人群,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好,在23. 3%中,社区居民只占4.7%,学校老师只占7.7%,机关干部只占4. 3%,学生仅仅为1. 3%。
2. 2心肺复苏操作测试结果
操作完全符合标准95人,合格率为9.5%;不符合标准905人,不合格率为90.5%。其中,操作合格率最高为医务人员,占医务人员总人数的46.5%。
2. 3意外现场处置结果
现场处理,采用问卷式调查,假设现场有人突然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提问您将如何操作?参与调查的1 000人中,74. 4 %的人第一时间选择拨打紧急电话;6.2%的人选择旁观或离开;5. 1%的人选择主动施救;14.3%的人视情况而定。14. 3%视情况而定的人中,2. 9%的人,只要有人在救,不论是否认识都会参与急救;11. 4%的人,只有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时,才会主动施救在这项调查中,愿意主动参与救治的人主要是医务人员。
2. 4心肺复苏知识获得途径
心肺复苏知识的获得,医务人员100%来源于课本、课堂及继续教育。社区居民87.9%来自于电视、杂志、报纸,5. 3%来自于社区培训,余下的6.8%来自于其它机关干部44.5%主要来源于网络,其次来源电视、报纸,少部分来自于培训。学校老师和学生心肺复苏知识主要是在消防演练和急救培训时获得。
2.5参与培训意愿
调查总人数中,74. 8%的人认为,普及心肺复苏非常有必要,82.6%的人希望能而对而接受培训。学校老师、机构干部建议最好能系统、完整、而对而培训,培训时加入其它救护知识。社区居民73.5%赞成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并愿意参加培训;也有16. 4%的居民认为培训无所谓;10. 1%的居民拒绝参加培训。94.7%的医务人员认为开展心肺复苏普及活动很重要,并建议在公共卫生行业,服务业中强制开展心肺复苏普及活动确保风险行业生命财产的安全78.5%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如果培训一定参加。调查中也有一部分人建议建立救护培训网,救护知识应与学校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3讨论
3. 1重视普及已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日益增多,各国非常重视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工作。据资料显示,关国每3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瑞典45%的公众参加过心肺复苏技能培训。2007年北京市调查发现,每150人中仅有1人掌握急救技术。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和发达国家如关国要求的1 /3以上公民学会院前急救技术的比例相比还相差很远2006年,王玉等人对1 072名公民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当身边有人发生猝死时仅21. 5%选择现场急救,在选择现场急救的人群中仅1.6%表示可以正确操作CPR,而这些人均未获有效资格证书。近期我区开展的结果,1 000人中,心肺复苏操作完全符合要求只有9.5%。而且,这些人本身就是医务人员。由此看来,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3. 2健全体系是首要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离社区居民最近,当发生重大事故时,在很大程度上可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提高社区职能,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应急能力非常重戛但口前的状况令人担忧,我区200名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完全符合要求仅仅只有46.5%。这与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完全不相匹酉己分析造成这一现象,还有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急救体系的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纳入整个急救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巧分钟可及性设置特点,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应急体系中,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急救枢纽,市急救中心为总调度的新型应急救援网络,实现上下联动,横向发展的应急救援新格局,确保辖区的医疗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3开展普及已势在必行
猝死,即突然、快速、意想不到的临床死亡,是院前经常遇到的一种最为严重的急症,发病突然,预测性低,病死率高据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若以13亿人口计算,每年发生猝死约有54. 4万人,猝死已严重危险着我们生命。另据文献报道,猝死发生时,最好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但专业急救人员通常会在7-8min后或更长时间抵达现场,开展现场救护只能依靠“第一目击者”。何谓“第一目击者”?即经过短期规范培训并获得急救证书,能够用正确急救方法进行救护的人。目前,我区常驻人口约计30万,拥有初级救护员合格证就106人,这样的比例太低。为此,我们应该着眼未来,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救护知识普及三年行动训一划,确定普及口标,分层次,分阶段,根据不同的人群,依次开展普及活动。普及中,要把“第一目击者”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社区医务人员、交警、教师、导游等特殊人群,心肺复苏知识要全覆盖,要熟练掌握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要不断强化,不断深入;学生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最好建议教育部门能纳入教育体系建设中。普及内容要因人而异,符合实际;普及形式要多样,除常规课堂培训外,可借助媒体,网络,报纸及宣传画等进行;普及氛围要好,力度要大,力争三年后,我区的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能达80%,猝死发生时,70%能正确救治。
3. 4师资培养是重重之重
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的成功与否,民众参与意识很重要,救护培训师资力量更重要本次调查显示,有74.8%的人认为普及心肺复苏非常有用,82. 6%的人希望而对而授课(培训工学校老师、机构干部不仅认为普及心肺复苏是一项好创意,而且建议最好能系统、完整而对而进行短期培训。这充分表明,民众救护培训意识非常强,我们应该大力开展救护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工作。至于救护培训老师,因为必须是经浙江省红十宇会或中国红十宇会救护师资班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已获得救护师资合格证的人,所以相对较戈就我区来讲,截止目前,全区救护培训师仅12名。分析原因,主要是救护师资培训机构太少。因此,为有效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我们应转变观念,改变体制,确定目标,制定制度,下放救护师培训职权,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救护师培训工作,为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普及打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