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病人病情时刻保持警惕,对病人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考核发现,护生在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像其他常规护理操作一样,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按部就班,缺乏急救人员应有的紧迫感,不明白时间对于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重要性。这充分表明护生急救意识的缺乏。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操作技能的基础,护生只有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操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所以在整个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与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小组学习时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白操作的相关理论依据,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死。高职护生大多要进入临床工作,如果在学校操作考核时面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教师,因为心理因素导致考核失败,那么在临床工作时面对复杂的环境,在突发情况频发的情况下,他们就很可能因为紧张造成操作失误,从而引起安全事故。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校生心理素质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为此,可创建人文关怀性课堂,教师在讲解急救理论知识、示教急救技能和指导护生练习过程中,引导护生将模型人视为真正的病人,重视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一名合格的急救护士能够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做到稳、准、快,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在校期间,学生的急救意识培养可以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模拟医院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景,有针对性地开展床边模拟现场教学、仿真情景演练教学以及技能竞赛等,增强学生急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