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急救能力

危急时刻,与时间赛跑,就是与死神赛跑。9月1日下午,三门县珠岙镇辖区发生一起9岁儿童溺水事件,经过4名村民将近20分钟的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男孩最终恢复心跳,脱离生命危险,医生说是实施了正确急救措施的村民们的功劳。据悉,参与救援的村民最年轻的54岁,最年长的已经70岁,他们的急救技能是在民警进村宣传时学来的,电视上也看到过(9月7日《台州晚报》)。
大屏幕液晶彩显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时间就是生命,这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急救能力的重要性。多数心脏呼吸骤停等危急时刻发生在医院外,如果单纯地等医护人员赶来救助,很可能就丧失了最为宝贵的抢救机会。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知识,提升全民急救意识和能力,是保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伸出援救之手的有效措施。急救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实力的标准;是否掌握急救技能,也事关个人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市应急救护培训逐渐向基层延伸,深入学校、农村等地,医护人员、民警或志愿者现场手把手教学,向市民演示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此次三门4位村民的救人之举,应归于应急救护培训的普及之功。加强急救培训队伍建设。培训缺队伍,急救知识难落地。专业救护人员的力量毕竟有限,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志愿者和学生群体的力量,拓宽社会辐射力,形成更大的裂变效应。
全力消除急救普及盲区。应急救护培训普及,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安全意识更为薄弱的农村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同时,也要授其以渔提升急救技能。形成社会合力,助力应急救护培训向纵深推进,全力消除普及盲区。提高公众社会责任感。普及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提高公众自觉学习急救技能的意识。有的时候,虽然培训普及了,现场演示和指导都到位了,但由于一些人心存侥幸或者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导致学习走过场,培训无实效。试想,连阿公阿婆都能在家勤加练习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学以致用,年轻人又有何懈怠的理由呢?